重阳节:长长久久 延年益寿
发表时间:2021-10-14 来源: 正规的365网站平台_bat365软件下载_英国365bet娱乐传播
从求仙求寿的日子到躲避灾祸的时节转捩点,再到秋高气爽的庆丰收佳节,直至今天敬老爱老的传统。九九重阳的特殊日子,经过时间轮回的洗礼,结合了季节的丰美和人伦的深情,尽情展现出中华大地的多姿多彩。
重阳节:长长久久 延年益寿
重阳
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
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在异乡为异客,
重阳日,秋高气爽,正是登高望远的好时节。
九月九:从求寿求仙到躲避灾祸
重阳作为节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今已不能确定,只知道先秦时已有庆祝九月九的传统,到了西汉又增添了九月九求长寿的习俗。在东晋葛洪所辑录的《西京杂记》中记载刘邦的爱妃戚夫人之宫女贾佩兰讲述西汉宫中习俗:“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古,莫知其由。”这是有关重阳节最早的明确记载。
《西京杂记》以十月为岁首,此种遗风乃秦代之制,直到太初元年汉武帝颁行《太初历》才改为以正月为首。因而,《西京杂记》所记述宫中九月九之事应该发生在西汉太初元年,同样的,这些习俗中不免留下秦朝遗风。战国时期,神仙思想和神仙信仰开始出现,到了秦朝愈演愈烈,秦始皇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寻找仙丹的故事无人不晓。汉代,更多的方士来到宫中,甚得皇帝的信任和宠幸。所以,《西京杂记》所记载的西汉宫中在九月九日这天求寿,其本质就是求仙、求长生不老。
郎世宁(款) (1688-1766) 《帝王狩猎图》,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作。南北朝时期,习惯于游牧生活的北朝人为重阳节加入了骑射项目,这一习俗在唐代特别盛行。
当中所出现的种种习俗也都是为了满足不死的目的:
佩茱萸。我国现存最早的集结于东汉时期的药物学专着《神农本草经》中已经出现“山茱萸”和“吴茱萸”之名,茱萸气味辛香浓烈,有杀菌、消毒、逐寒、祛风和止痛等功效。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云:“井上宜种茱萸,茱萸落叶井中,饮此水者,无温病。”《杂五行书》曰:“舍东种白杨、茱萸三根,增年益寿,除患害也。”
饮菊花酒。九月九日已是百花凋零之际,唯独菊花芬芳吐艳,风姿绰约,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菊花具有超绝的品性。从药用上来讲,《本草经》中也说菊花:“久服利血气、轻神,耐老延年。”葛洪《神仙记》中的康风子、《名山记》里的道士朱孺子等均因服用菊花而升天成仙。《太清诸草木方》曰:“九月九日,采菊花与茯苓、松柏脂丸服之,令人不老。”酒也和长寿、升仙有关。《诗经》中就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岳阳风土记》引《湘州记》载君山有美酒,饮之即“不死为神仙”。
《月曼清游图册》之秋日赏菊,清代,陈枚绘。
食蓬饵。汉代史游《急救篇》卷二解释曰:“溲米而蒸之,则为饵。饵之言而也,相黏而也。”“即指饵为以水拌米而成,具有黏性,容易黏到胡须。”扬雄《方言》中又说:“饵,或谓之糕。”蓬草是一种菊科植物,有独特的香味。“蓬饵”就是用蓬草加黍米或秫米制成的一种食物。《西京杂记》卷三有载:“食蓬饵,以祓妖邪。”
但是西汉时期为何要在九月九日这天求寿呢?现有的资料很难准确地说明这一点。从天文的角度来讲,进入九月初的一个最重要的天文现象是大火星的隐没,人们从这时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气温的下降和寒冬的逼近。古人将固定的恒星分为二十八个组,每组一个星宿,称为二十八星宿。大火星为东方的七个星宿中“心宿”的主星,是一颗巨大的发出红光的恒星。这样一颗易于被观察到的星星的隐没,会引起古人极大的恐慌,因而会通过一定的祭祀活动祈祷大火星的早日再生。这一祭祀活动很有可能就是九月九日有着特别意味的原因之一。
到了东汉,随着以灾异释读《易经》的观念的流行,“九月九日”成了一个典型的天道轮回运转的灾异之日,对于人来讲就成了避灾之日。如果说西汉过九月九是为了积极地追求不死,那么东汉人过九月九就是为了消极地躲避死亡,本质仍然是通过躲避短暂的灾祸而进入不死的永恒轨道。
重阳日,南京市上万市民登上城墙,人潮绵延数公里。
汉武帝当政之后,经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思想成为官方学术,在此影响之下,阴阳五行观念在全社会普遍流行。其中以儒家经典《周易》为中心,形成了以卦爻象和数字结合阴阳五行解说灾难人事的“象数之学”。《周易》的最基本因素是阳爻和阴爻,所有卦象的变化均可归结为阳爻和阴爻之间的不同组合,进而推演出万事万物皆为阴阳主宰,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在象数之学中,奇数被认为是阳,代表天,偶数被认为是阴,代表地。汉代“象数之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京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物不可极,极则必反”的辩证法。九作为最大奇数,既是阳之极,也是阴之孕。总结汉代易学研究成果的纬书《乾凿度》中提到:“九,变者之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清轻者上为天,浊重下为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九部》亦云:“九,阳之变也,象其屈曲究尽之形。”那么,“九月九日”两阳相遇,更是达之已极,接着就是向阴的方向转化,由于当时还流行着重阳贱阴的观念,因而,“阳九”就被视为向灾异的转变之始,“九月九日”成为一个不祥之日。
浙江省磐安县双峰乡东坑村举行炼火表演,这是一项具有千年传统的重阳习俗。
梁朝吴均《续奇谐记》中的一则流传甚广的重阳传说,也表明东汉人视“九月九日”为灾异之日的观念。故事说的是,东汉汝南人桓景拜费长房为师,费长房告诉桓景,九月九日他的家中有灾难,让他的家人做香囊缝入茱萸绑于手臂之上,登上高处,喝菊花酒,才可消灾解祸。桓景照做了,傍晚举家回来时,发现家中的鸡狗牛羊一并家畜全部暴毙,自己躲过一劫。
广东省清远市连州的保安镇,大型传统傩戏、傩祭活动——大神会。
既然“九月九日”为天之灾,那人所能做的就是尽人事避灾。西汉早期的插茱萸、喝菊花酒和吃糕这些明显同时具有避灾的习俗被保留了下来,东汉时又加入了登高。先秦时期,山岳被认为是灵气所降之处和神灵居所,也因此形成了对应的山祭制度。《周礼》记载:“大宗伯之职……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狸沉祭山林川泽。”因此,高山之上,被认为是吸收神灵之气、与神接近的地方。
秋高气爽,重阳佳节好相聚
尽管汉代已经出现了重阳节保留至今的种种习俗,但是“重阳”作为节日的名称是到南北朝时期才确立的。梁朝庾肩吾《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中说:“献寿重阳节,会銮上苑中。”第一次出现了“重阳节”的说法。
重阳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获得定名的同时,更大的改变在于随着汉代经学的衰落、玄学的兴起而淡化了避灾禳祸的禁忌色彩,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魏文帝曹丕在重阳日向汉魏老臣赠送菊花,并说:“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重阳这时已被视为良辰佳节,有长久之意。魏晋时期,汉代形成的重阳日习俗依然保留沿用,插茱萸、饮菊花酒、登高,只是现在这些都成了文人相聚的雅事,既不为了求寿,也不为了避难,完全是一派潇洒的魏晋风度。赏菊的习俗也随着饮菊花酒一同出现了,陶渊明“白衣送酒”的佳话颇具风流。“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之后,陶渊明诗兴大发,写下了名作《九日闲居》。
菊花是这个万物萧瑟季节中最绚烂的色彩,重阳赏菊的古老习俗也因此得以流传至今。
南北朝时期,汉人建立的南朝延续前代重阳日登高、宴饮赋诗的传统习俗,而习惯于游牧生活的北朝则在所有的活动中都加入了他们擅长的骑射项目,秋高气爽的重阳日成了他们狩猎骑射的最佳时节。随着南北交流的加深,骑射的习俗也逐渐融入南方汉人的重阳日活动中,而北方游牧民族也于狩猎时节开始赏菊。
到了唐代,重阳节已经成了官方钦定的“三令节”之一,从天子到百姓,无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旧唐书》记载:“四序嘉辰,历代增置,汉崇上巳,晋纪重阳,或说禳除,虽因旧俗,与众共乐,咸合当时。”可以说,重阳节在唐代已经完全失去了避灾的禁忌色彩,成为一个普天同庆的秋日佳节。
很多老人选择在重阳日重拍婚纱照,重新体会浪漫感觉。
“九”再也不是灾难的隐喻,却因与“久”同音而代表着长久永恒之意。这在唐诗中比比皆是:“登高今夕事,九九是天长。”(李益、广宣《重阳夜集兰陵居与宣上人联句》)“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沈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这是一个声色味俱全、五感都得到照应的佳节。菊花热烈的色彩、茱萸浓烈的辛香和菊花淡淡的幽香、糕点的软糯、登高赏秋的神清气爽、骑射的意气风发,每一项节俗都令人喜悦非常。
重阳节这天各地为了体现敬老爱老之意举办各式各类的活动。图为广东省连州市举行共享万米长寿面的活动。
花香糕甜,敬老爱老
宋代基本沿袭唐代的重阳习俗,不过有两项习俗渐渐消失了:一为宋人重文轻武,不再流行骑射;二是随着重阳节避灾意味的完全消失,佩戴茱萸的习俗渐渐衰落,更为世俗化的赏菊和吃重阳糕成为节日主角。
赏菊开始分品种细细玩赏,这在《梦粱录》中有详细记载:“其菊有七八十种,且香而耐久,择其尤者言之,白黄色若莲房者,名曰‘万龄菊’;粉红色者名曰‘桃花菊’;白而檀心者名曰‘木香菊’;纯白且大者名曰‘喜容菊’;黄色而圆名曰‘金铃菊’;白而大心黄者名曰‘金盏银台菊’数本最为可爱。”
老人们在重阳日赏菊。
食重阳糕风气在宋代大盛,糕点的制作也颇为复杂精细。食材中加入了猪羊肉、鸭子、栗子,糕上插着小彩旗;有的还制成狮子的形状。重阳糕的流行或许还和宋代城市规模扩大使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登高有关,“糕”与“高”谐音,吃糕也就从意义上代替了登高之意。
吃重阳糕也是一项古老的重阳习俗,宋代尤其兴盛。重阳糕上插小红旗寓意高上添高。
明清两代,重阳习俗沿用宋代。明代宫中,从初一就开始吃花糕庆祝,皇帝还要亲自登高揽胜,以畅秋志。清代小说《红楼梦》中描写大观园重阳诗会,赏菊、写菊花诗,多了一项吃螃蟹的内容。
今天,重阳节在中国已经成为敬老、尊老的节日,被赋予了崭新的时代意义。
重阳节在日本和韩国
重阳节很早便传到了日本。《日本书纪》记载天武天皇十四年九月壬子(九日),天皇在旧宫安殿的庭院里宴请大臣,当日“皇太子以下至于忍壁皇子赐布各有差”。这一年为公元684年,这至少说明,早在此之前,日本宫中就已经有了重阳节的习俗。重阳节在日本的传播经历了先抑后扬的过程,在天武天皇十四年之后,重阳节几经沉浮终于在平安朝中期完全植根于日本社会,成为日本古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到了17世纪初的江户时代,重阳节在日本历经千年传承,已成为日本最受重视的五个节日之一。日本重阳节是围绕菊花展开的,设菊花宴、喝菊花酒、品赏菊花,还以菊花抚体,相信这些都能使人延年益寿,因而重阳节在日本也被称为“菊之节句”。日本人还发展出食栗的习俗,在这一天互赠栗子,因而重阳节也有“栗节句”之称。
在韩国,重阳节是在新罗时代朝鲜半岛与唐朝的频繁交流之中传入的,但当时只在上层流行。高丽时代,重阳节已经和寒食、端午、中秋等节日一起成为国家指定节日。到了朝鲜时代,重阳节全面传播开来,成为全民的节日。韩国的重阳节民俗活动与中国非常相似,都会登高、吃菊花糕、赏菊、佩茱萸、饮菊花酒,并根据自己的风土特点,加入了自己的特色:如登高时的赏枫、菊花糕变成了菊花煎、菊花酒酿酒方式的变化等。